土壤是重要的生態組成部分,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資基礎。中國地域遼闊,土壤類型豐富多樣,這些土壤類型在不同地區因氣候、植被、地形等因素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特性和分布,我國土壤分類采用六級分類制,即土綱、土類、亞類、土屬、土仲和變種。前三級為高級分類單元,以土類為主;后三級為基層分類單元,以土種為主。土類是指在一定的生物氣候條件、水文條件或耕作制度下形成的土壤類型。將成土過程有共性的土壤類型歸成的類稱為土綱。
在五彩斑斕的土壤畫卷中,每一種顏色都代表著一種獨特的土壤類型。讓我們打開這幅畫卷,細細品味其中最耀眼的幾抹色彩……
磚紅壤
海南島、雷州半島、西雙版納和中國臺灣島南部,大致位于北緯22°以南地區。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3~26℃,年平均降水量為1600~2000毫米。植被為熱帶季雨林。風化淋溶作用強烈,易溶性無機養分大量流失,鐵、鋁殘留在土中,顏色發紅。土層深厚,質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強酸性。
在磚紅壤地區適合種植的主要樹種有黃枝木、荔枝、黃桐、木麻黃、桉樹、中國臺灣相思、橡膠、桃金娘、崗松以及鷓鴣草、知風草等草本植物。磚紅壤地區的農作物可一年三熟。適宜橡膠、椰子、胡椒等生長,是橡膠的主要產區,也是中國發展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基地。磚紅壤地區應有計劃地合理墾殖,并進行多種經營,在橡膠樹林間,可種植云南大葉茶、金雞納、可可、肉桂、三七等短期熱作。
赤紅壤
滇南的大部,廣西、廣東的南部,福建的東南部,以及中國臺灣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緯22°至25°之間。為磚紅壤與紅壤之間的過渡類型。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溫較磚紅壤地區略低,年平均氣溫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間,植被為常綠闊葉林。風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磚紅壤,顏色紅。土層較厚,質地較粘重,肥力較差,呈酸性。
赤紅壤區適合種植的果樹有龍眼、荔枝、甘蔗、洋桃、香蕉、芒果等,還可以種植藥材,如首烏、杜仲、靈芝、三七等,大田作物一年兩熟到三熟,為我國冬季蔬菜的產地。
黃棕壤
北起秦嶺、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長江,西自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東至長江下游地帶。是黃紅壤與棕壤之間過渡型土類。亞熱帶季風區北緣。年平均氣溫為15~18℃,年降水量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葉闊葉林,但雜生有常綠闊葉樹種。既具有黃壤與紅壤富鋁化作用的特點,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點,呈弱酸性反應,自然肥力比較高。
在黃棕壤地區的水熱條件優越,自然肥力較高。很適宜多種林木的生長,是中國經濟林的集中產地、也是重要的農作區,盛產多種糧食和經濟作物。在土層淺薄處,宜栽耐旱耐瘠的馬尾松、刺槐、山楊等。土層厚、肥力好的地方,可大力發展櫟類、杉木以及油茶、油桐、漆樹、竹茶、桑等經濟林木、排水較差處可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油料烏桕。
棕壤
棕壤與褐土是分布于中國的溫暖帶濕潤森林和半濕潤的干旱森林與灌木草原的淋溶土和半淋溶性土壤,一般處于北緯36~44°,東經112~128°之間的高平原地形部位,包括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燕山南麓、華北平原及太行山兩側,黃土高原東南麓及關中平原等地,在行政上包括吉、遼、魯、冀、京、津、晉、陜等省、市、區,是我國北方的主要農業與水果產區,特別是小麥、玉米、棉花等三大作物,以及蘋果、梨、板栗等鮮干水果。
寒棕壤(漂灰土)
大興安嶺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寬南面窄。寒溫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為亞寒帶針葉林。土壤經漂灰作用(氧化鐵被還原隨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鐵、鋁氧化物與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積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層薄,有機質分解慢,有效養分少。
褐土
山西、河北、遼寧三省連接的丘陵低山地區,陜西關中平原。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淋溶程度不很強烈,有少量碳酸鈣淀積。土壤呈中性、微堿性反應,礦物質、有機質積累較多,腐殖質層較厚,肥力較高。
褐土所分布的暖溫帶半干潤季風區,具有較好的光熱條件,多已墾為農地,適種多種旱作物,一般可以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土層深厚,耕性良好,為所在地區的主要耕作土壤。由于主體深厚,土壤質地適中,廣泛適種小麥(絕大部分為冬麥)、玉米、甘薯、花生、棉花、煙草、蘋果等糧食和經濟作物。
鈣層土
鈣層土是指我國溫帶和暖溫帶草原和干草原植被下,表層具有明顯的腐殖質積累和土體中具有碳酸鈣(鎂)富積的土壤,包括黑鈣土、栗鈣土、栗褐土、黑壚土等。其共同特征有:腐殖質有不同程度的累積;二價離子鹽類有一定淋移,碳酸鈣在B層明顯淀積;一價鹽已被淋失,在剖面中無累積。全剖面均有石灰反應。
主要分布于我國的華北和西北地區,包括松遼平原西側、大興安嶺東麓山前丘陵平原、內蒙古高原東部和中部、鄂爾多斯高原、河北壩上地區、山西大同盆地北緣,黃土高原的晉西陜北、隴東,六盤山以西的寧南和隴西地區以及青海、甘肅、新疆部分山地的垂直帶與山間盆地。
荒漠土
內蒙古、甘肅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達木盆地等地區,面積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國總面積的1/5。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不到100毫米。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為主。土壤基本上沒有明顯的腐殖質層,土質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幾乎全是砂礫,碳酸鈣表聚、石膏和鹽分聚積多,土壤發育程度差。
高山草甸
青藏高原東部和東南部,在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脈,氣候溫涼而較濕潤,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高山草甸植被剖面由草皮層、腐殖質層、過渡層和母質層組成。土層薄,土壤凍結期長,通氣不良,土壤呈中性反應。高山草甸土可作天然牧場。在亞高山帶的有些地區配以防寒和肥水管理措施后可墾為旱作農田,適合種植青稞、油菜等耐寒作物。
高山漠土
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侖山脈和帕米爾高原。氣候干燥而寒冷,年平均氣溫-10℃左右,冬季最低氣溫可達-40℃,年降水低于100毫米。植被的覆蓋度不足10%。土層薄,石礫多,細土少,有機質含量很低,土壤發育程度差,堿性反應。高山漠土甚少利用,基本上沒有利用,僅在接近高山草原土帶的低洼地段,積水后水、草有所增加,但適宜性窄,只宜牧養山羊和綿羊。
土壤沉積物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是摸清我國土壤質量基本狀況,制定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法規的重要依據。
土壤沉積物監測包括土壤樣品采集、制備流轉與保存、檢測分析和評價預警三個環節,蘭友科技深耕土壤樣品全自動制備技術領域,聯合業內頂層用戶于2017年首次提出以全自動樣品制備技術為核心,集土壤沉積物樣品采集、制備、保存、分析于一體的一站式智能化土壤樣品檢測解決方案的創新理念,研制并成功商業化發布全球首臺全自動土壤樣品制備系統,形成了土壤智慧監測的完整產品組合,推動了國家土壤環境監測進入智能化時代,用機器替代人工,讓人從事更有創造力的工作,保護工作人員避免受到噪聲、粉塵、高毒性和強致癌物質的傷害。
聯系我們
蘭友科技 商務中心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大鐘寺東路9號京儀大廈C座408掃一掃 更多精彩
網站二維碼